1、钛的组织与结构特征
钛具有两种同素异构晶体,即低温时的密排六方结构(α-Ti)和高温下的体心立方结构(β-Ti)。高纯钛和工业纯钛在缓慢冷却退火后,均可获得规则的或者锯齿状的多面体 α 晶粒组织。但快速冷却时,所得的组织有所不同。高纯钛快冷时,发生马氏体相变,其形态变化不大,只是晶界不完整,呈锯齿状;工业纯钛快冷时,得到针状的α'组织,缓冷时得到条状的 α 组织。另外,钛受污染时,在缓慢冷却过程中,发生 β 转变 α 时,α-Ti 形成片状,沿各片的边界分布着细小的第二相,它是合金化沉淀和基体不一样的 α 相。第二相的数量随杂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工业纯钛中约占 1%。经变形并在 α 相区退火后,钛的组织为多角形的晶粒。
工业纯钛的铸锭经变形加工后,在 β 相变点一下退火,再结晶后得到等轴晶粒组织。
2、 钛合金的分类及显微组织
根据不同的方法可以将钛合金分为不同类型。钛锻件生产厂家按照亚稳定状态相组成可分为α 型、近 α 型、α+β 型、近 β 型、亚稳定 β 型和 β 型钛合金;按照退火后的组织特点可分为 α 型、α+β 型以及 β 型钛合金三类。
在生产实践中,钛合金材料的使用价值、使用范围以及寿命取决于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,不同的组织相对应着不同的力学性能,TC4 合金材料的化学成分、锻造工艺、热处理控制参数决定组织形态。按照非淬火组织特征不同可分魏氏体组织、网篮组织、双态组织和等轴组织,各种组织如图1所示。不同热加工工艺和热处理控制工艺使两相的比例、形态以及相界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,从而导致力学性能差别较大。
魏氏体组织:在 β 相区进行退火处理或在 β 相区进行变形加工处理(一般变形程度程度小于 50%)。在 β 相区压力加工时,温度高,β 晶粒容易长大。因此魏氏体组织具有粗大等轴的原始 β 晶粒。清晰的 α 网分布在原始 β 晶界上,α 相以长条状有规则的从原 β 晶界向晶粒内生长,条形 α 内以 β 存在,最后的长条 α+β是通过 β 晶粒转变而成的显微组织。魏氏体组织的突出缺点就是塑性较低,和其他类型组织相比,断面收缩率尤为突出。其原因是原始 β 晶粒粗大,且晶界以网状存在。高的断裂韧性是魏氏体组织的优点。因为 α 束域取向不同,断裂过程中,断裂只有沿 α、β 相界面发展,此时裂纹扩展需剪断枞横的 α 束而消耗吞噬能量,裂纹扩展受阻。
网篮组织:尺寸短小且各丛交错排列,有如编织网篮的形状的组织称网篮组织。两相钛合金在(α+β)/β 相变点附近进行变形加工(一般变形量 50%~80%),或在 β 相区变形处理,而变形终止在(α+β)相区。网篮组织的塑性及疲劳性能高于魏氏体组织,在高温长期受力部件通常采用网篮组织代替魏氏体组织。
双态组织:由等轴状的初生 α 和 β 转变组织的片状 α 组成的两种形态的组织称为双态组织。(α+β)相钛合金在两相区进行加工变形,再加热到两相区进行冷却处理得双态组织。双态组织的等轴初生 α 一般在 50%以下,其余的为次生片状 α(β 转变组织)。这种组织的性能随所含初生 α 数量不同,塑性和疲劳强度随着变化。
等轴组织:双相钛合金在两相区进行热变形处理时,加工温度高,变形过程中 α 相 β 相相继发生再结晶,从而获得完全等轴的 α+β。次生片状 α 分布在含量超过 50%以上的初生 α 基体上。初生 α 的数量随变形温度的降低而升高,位错密度则是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减少。变形温度低或者变形量大时,再结晶进行得不够充分,因此初生 α 和次生 α(β 转变组织)沿变形方向存在。对这种变形后的组织在两相区再结晶退火,能得到等轴状的初生α 。
等轴初生 α 组织的性能特点主要就是提升材料的塑性,对强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,且塑性这个力学指标随等轴初生 α 的含量增加而显著上升趋势。疲劳性能指标也与等轴初生 α 数量直接有关。同时,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等轴初生 α 的晶粒尺寸密切相关,晶粒均匀细小的钛合金组织,塑性和疲劳上升。晶粒尺寸小,单位体积内晶粒数量多,晶界的比例相应增加。由于晶界强度低于晶内,使晶界滑动易于进行,参与滑移的晶粒增加且晶粒之间变形协调性得到改善,不利裂纹萌生和扩展,从而表现很高的塑性变形。
初生片状 α 数量在等轴组织中所占体积百分比最多,而初生片状 α 数量在双态组织中百分比最多。但当初生片状 α 数量低于 50%时,究竟属双态组织还是属于等轴组织,已无原则区别。因此,有的书中也将双态组织称为等轴组织 。
根据上述组织的性能特点,对两相合金典型四种组织的性能特点进行对比如表2。
相关链接